《香十德》作者非黄庭坚之考辨

  • 2018-08-22
  • 来源:中国民俗学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

作者:孙亮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日香界所推重的《香十德》描述了用香的十大益处,可以说是对香品内在特质的高度概括。关于《香十德》的作者,如今一般资料都认为是北宋诗人黄庭坚,而在黄庭坚文集及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中并无从寻见这篇作品。本文全面探究《香十德》作者之谜,首先从文体与思想内容等方面说明作者为黄庭坚之说疑点甚多,而应是读过黄庭坚诗文的其他人所作。其次,再利用诸如《香道贱家梅》《香道兰之园》等资料,专门分析《香十德》写作的文化背景。最后,指出此文可能成于日本五山文化影响之下,后来在江户时期普遍被视为一休宗纯所作,但是因为文中融入了黄庭坚的诗句,最后作者之名又转归黄庭坚。有关《香十德》作者的争议,亦反映了中国香文化在日本的接受与嬗变的具体过程。

一、《香十德》及其作者之疑点

自古以来,不少文人骚客都爱香,深凝鼻观,心醉不已,通过文字写出个中滋味。香之入文,《楚辞》中多见的香草比喻是其滥觞,汉魏以后随着西域香料传入中国,大量咏香作品陆续出现,于是文人与香结下不解之缘,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促进了香文化本身的发展。在诸多与香有关的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应属《香十德》[i]:感格鬼神,清净心身[ii]。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閑。多而不厌,少[iii]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以上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对香的内涵及其特质做出了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是对香品内在特质的高度概括,阐述了闻香行为的意义所在。大多数香文化研究者都认为《香十德》的作者是北宋诗人黄庭坚(1045-1105),后来传到日本,迄今为止还被尊崇为日本香道的根本思想之一。因此香道志野流历代家元亦亲自挥笔而书《香十德》(图1)。为了体会其中精神,在闻香雅集的席上经常将此字句挂在壁龛上,其中志野流第十八代家元蜂谷宗致所书十德最后也有“山谷老人之语”六字。

然而,在黄庭坚文集的各种版本及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中,未能寻找到《香十德》的踪迹,这篇作品的文字记载仅见于后世日本香道传书中,故而此文作者是否黄庭坚,实在令人怀疑。2010年笔者访问日本老香铺松荣堂时,曾与堂主畑正高先生讨论《香十德》出处之疑窦,一时争执不下,于是畑先生请笔者以后若真的寻出《香十德》乃黄庭坚所作的确凿证据则务必告之。笔者回国后曾请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陈才智先生查寻相关资料。后知悉陈才智先生在《尘里偷闲药方帖——黄庭坚与香文化之缘》一文中对《香十德》发表意见:“据笔者推测,大概是黄庭坚于香道多有垂注,后人乃顺势附会。征之日本学人,也认为 “香十德”恐怕不是一休宗纯或建部隆胜介绍的黄庭坚作品,而极有可能是后代(江户时代)香道人(可能是香道掌门人)创造或集合而成的一种说辞。……为了镀金,缘假托古代中国香道大家黄庭坚,而普及这一看上去具有系统性的说辞,而挂名于一休宗纯、建部隆胜等名人,应该也是让香道弟子们重视的一种策略。”[iv]

陈先生的“推测”正是笔者与畑正高先生相争论和疑惑之处,然则其证据何在?笔者于是深入收集归纳,通过分析一些到目前为止研究者还没有注意到的日本香道资料,进一步具体地考察《香十德》成立的文化背景,试图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考究《香十德》作者之谜。

二、“作者”黄庭坚与香文化之关系

一般被视为《香十德》作者的黄庭坚是中国香文化的集大成者,精通香文化,同时留下了不少有关香文化内容的文学作品。[v]黄庭坚生活的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鼎盛的朝代,文人品香用香的方式,更是登峰造极。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不但在文学与书法方面的造诣极高,在用香方面,也是被后世尊为“香圣”。在黄庭坚诗文中多有关于香的描写,甚至自称“我有香癖”,坦承了对香的癖好。《贾天锡惠宝薰乞诗予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诗报之》十首其五(《内集》卷五)云:

贾侯怀六韬,家有十二戟。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vi]

如此爱香的黄庭坚在香文化发展史上成就斐然,其文集中记载的香方甚多,譬如有《意和香》《汉宫香诀》《意可香》《深静香》《荀令十里香》《小宗香》《婴香》《篆香》《百里香》等。其中《意和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在南宋陈敬《陈氏香谱》中被称为“黄太史四香”[vii],最为著名,可以视为黄庭坚平生所喜爱的香方之代表。黄庭坚与香的情缘深厚,不仅留下许多制香之方,还有很多咏香的诗歌作品,表达了自己对香的品评与参悟。

譬如《贾天赐惠宝薰乞诗予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诗报之》十首其十(《内集》卷五)云:

衣篝丽纨绮,有待乃芬芳。当念真富贵,自薰知见香。

“知见香”之名,来源于《坛经》所载“解脱知见香”。诗人先用衣服与薰香之德作比喻,后面再吟咏深远幽邃的精神活动所生的芳香。又《谢王炳之惠石香鼎》(《内集》卷八)云:

薰炉宜小寝,鼎制琢晴岚。香润云生础,烟明虹贯岩。法从空处起,人向鼻端参。一炷听秋雨,何时许对谈。

诗中仔细描写红炭宝炉,清芬醇和宜人,香风袅袅,低回悠长。

又如《贾天锡惠宝薰乞诗予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诗报之》十首其一(《内集》卷五)云:

险心游万仞,躁欲生五兵。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

品香能够使人内心充满着空明之感,心外无物,内观澄澈,达到明心见性的开悟证道之境界。如同《楞严经》所述香严童子的故事一般,鼻根对香的气味、意境的敏锐感受,亦可以达到一种修行与生命的净化,顿成佛果,而黄庭坚通过诗人语言表现了充满心中的极其微妙的香味。

三、《香十德》及其“作者”黄庭坚的实际关系考辨

黄庭坚与香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故而一般香人认为《香十德》是黄庭坚所作,也是自然的事情。然而如所前述,检遍黄庭坚文集各种版本,也未能找到与《香十德》同样的记载文字。唯有十德之“尘里偷闲”,确实可以在黄庭坚的诗文中找到同样的文字。《子瞻继和复答二首》其二(《内集》卷三)云:

迎燕温风旎旎,润花小雨斑斑。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

其余“九德”虽然未能找到直接对应的语句,但也可以在黄庭坚文集中,找到一些思想内涵相关的部分。譬如十德之“感格鬼神”者,在黄庭坚自评“意可香”处,有言:

山谷曰:香殊不凡,因易名意可。东溪诘所以名。山谷曰:使众生业力无度量之意,鼻孔才二十五,有求觅增上,必以此香为可。何况酒炊玄参、茗熬紫檀、鼻端已霈然者乎。真是得无生意者,观此香,莫处处穿透,亦必以为可尔。[viii]

“感格鬼神”之语见于宋人蔡沉《书集传》、吕祖谦《书说》等,乃是使鬼神“感”动而来“格”之意。黄庭坚评香,虽没有言及鬼神,却说足以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佛性,境界更高。又如十德中“清净心身,能拂污秽”,黄庭坚《题自书卷后》云:

崇宁三年十一月,谪处宜州半岁矣。官司谓余不当居关城中,乃以是月甲戌,抱被入宿子城南。予所僦舍喧寂斋,虽上雨傍风,无有盖障,市声喧愦,人以为不堪其忧……既设卧榻,焚香而坐,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ix]

因为政治原因,黄庭坚中年以后屡经差跌。崇宁三年(1104),黄庭坚在流放之地宜州(今广西宜山),由于戴罪之身而无法住在城中,只好搬到城南集市附近。陋巷茅屋,风雨飘摇,残破不堪,而西边有杀牛屠肉之处,杀气腾腾,气息奄奄,令人掩耳而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黄庭坚焚香独坐,自能清净身心、扫除污秽,于是一切外物都不能迷惑静寂之境界。

又如十德之“静中成友”者,黄庭坚评“深静香”云:

荆州欧阳元老为予处此香,而以一斤许赠别。元老者,其从师也,能受匠石之斤;其为吏也,不坐锉庖丁之刃,天下可人也。此香恬淡寂寞,非世所尚,时时下帷一炷,如见其人。[x]

“深静香”是欧阳献(字元老)专门为黄庭坚所处的香方,而其为人最可慕,故称“天下可人”。二人别后,黄庭坚独在帷下,点起一炷香,恬淡寂静,渐入佳境,于是在其心眼中仿佛可见好友偶坐相伴,表达了诗人在静中与香为友的情怀。又如十德之“多而不厌,少而为足”,黄诗《见诸人唱和酴釄诗辄次韵戏咏》(《内集》卷六)云:

梅残红药迟,此物共春归。名字因壶酒,风流付枕帏。坠钿香径草,飘雪净垣衣。玉气晴虹发,沉材锯屑霏。直知多不厌,何忍擒令稀。常恨金沙学,颦时正可挥。

酴釄花香,诗中称之“沉材锯屑霏”,更续曰“直知多不厌”。黄庭坚的这个说法应该来自欧阳脩《朋党论》所云“善人虽多而不厌也”。所藏佳物,愈多愈好,亦为人之常情。下面再从《香十德》的体裁及思想内容上进行分析。全篇四言是来自《诗经》的文体,因此颇有庄重权威之感,这也许是说明“香德”时采用此种体裁的根本原因。

黄庭坚作诗风格颇有特色,被誉为“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xi],不仅在艺术构思上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而且在语言运用方面,也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强化艺术感染效果。因此,黄庭坚精通诗法,兼善众体,五、六、七言之外,还有几首四言诗。一般来说,四言盛于先秦汉魏,后来化成“颂体”“铭体”等的专用体裁,真正的诗人情性之作却为数不多。

然而,黄庭坚所作《赠别李次翁》(《内集》卷一)云:

利欲薰心,随人翕张。国好骏马,尽为王良。不有德人,俗无津梁。德人天游,秋月寒江。映彻万物,玲珑八窗。于爱欲泥,如莲生塘。处水超然,出泥而香。孔窍穿穴,明冰其相。维乃根华,其本含光。大雅次翁,用心不忘。日问月学,旅人念乡。能如斯莲,汔可小康。在俗行李,密密堂堂。观物慈哀,莅民爱庄。成功万年,付之面墙。草衣石质,与世低昂。

此诗全篇兴寄高远,巧用比况,颇有哲学趣味,可谓在宋人四言诗中的出类拔萃之作。然而,《香十德》用语及其思想深度,较之《赠别李次翁》等作品,难免颇为逊色。黄庭坚与香有关的诗作,如同上述的《子瞻继续和复答二首》《贾天锡惠宝薰乞诗予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诗报之》《谢王炳之惠石香鼎》等,不论从内容还是意境,皆有雅人深致。《香十德》与黄庭坚诗文对香的理解相比,虽然说尽香材功能,甚为详细,但毕竟缺乏内在关照的哲学性的深度。

另外,细观《香十德》中的修辞技巧,全用对仗,前面六句“神、身、眠、闲”都是押韵,用心可见,然而现在所有文本后面四句“足”与“碍”都无押韵。前面几句押韵而后面却不押韵,这种不伦不类的文体在中国古代是找不到的。此外《香十德》虽为对仗,但在“能拂污秽,能觉睡眠”及“多而不厌,少而为足”中反复使用“能”与“而”,又在“静中成友,尘里偷闲”的“中”对“里”、及在“多而不厌,少而为足”的“多”对“少”等对仗之法,可称合掌,显得稚拙。

黄庭坚诗文对香的观点与《香十德》相比,在内容上有深浅有别,在文体上,尤其是押韵混乱的现象,很显然可以证明此十句的作者不大通文法。若以黄庭坚为作者,恐怕黄庭坚本人也不会答应。然而,从“尘里偷闲”文字及其他条目的内涵来看,《香十德》虽非黄庭坚自作,也可以视为是在黄庭坚香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创作的作品。

四、黄庭坚与一休宗纯——《香十德》成立的文化背景“五山文化”

既然《香十德》很难认为是由黄庭坚所作,那么,真实的作者究竟是谁呢?我们先要了解出现《香十德》的日本的香文化的发展过程。日本香文化起源于中国,大约在公元6 世纪以后,随着佛法东渐,传入日本。香文化在日本的流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奈良时期(710-793):主要是佛教仪式中的供香,与此同时,少数上层贵族受到唐代文化的影响,用香熏衣或清新居室。(2)平安时期(794-1185):贵族喜欢闻香,其方法以“熏物”为主。(3)镰仓、室町时期(1185-1573):欣赏焚香的文化在武士阶层中传播开来,同时带有哲学意义的“香道”逐渐发展形成。(4)江户时期(1603-1867):“香道”正式成为一门艺道,礼法完备,形成了作为一种实践哲学的理论体系。(5)明治时期(1868-1912):由于西方文化占据优势,香道一度衰退,但最后再次成为上流阶层的高雅品赏。(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与花道、茶道一起得到广泛传播。

其中,在香文化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是(4)江户时期(1603-1867)。18 世纪以后,日本香界出现了两部最为经典的香学史料著作《香道兰之园》(图2)与《香道贱家梅》(图3)。此时日本香道已经完全体系化,无论是香道的基本形式还是香人素质,都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可以说是在文化史上最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香道兰之园》[xii]是一部综合性的香道大百科,编者菊冈房行(1680 - 1747),成书于日本元文四年(1739)左右。全书共十卷,第一卷总论香的传入、香十德、组香、香规矩、十炷香的方式等。《香道贱家梅》[xiii]也是一部香道百科全书,内容大体与《香道兰之园》相似,成书于日本宽延元年(1748),作者牧文龙(生卒年不详),据推测应为御家流的香人。卷一包括香十德、香书目录、香道用具的说明及使用方法。作为香道书籍既完整又系统。据笔者所知,《香道兰之园》有数种写本,但《香道贱家梅》传本极少,寻书多年仅看过一种,而此本状态保存极好,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都出自专家之手,可能是为某一位身份特殊的人士专门制作的书籍。然而,在此两部书籍中,都明确记载了《香十德》的作者为一休和尚。(图4、5)

《香十德》作者非黄庭坚之考辨

《香十德》作者非黄庭坚之考辨

《香十德》作者非黄庭坚之考辨

《香十德》作者非黄庭坚之考辨

如此看来,可以代表江户中期香道文化的两部书《香道兰之园》《香道贱家梅》中,都写明《香十德》作者就是日本禅僧一休宗纯(1394-1481),并没有提到黄庭坚。可知在日本早期文献中,一休禅师并非单纯的推广者,而是《香十德》的作者,此事可以颠覆现在香界的常识。但一休和尚文集《狂云集》及其他有关文献资料中,并无《香十德》之文,其中也并没有他个人对香文化特别关注的言辞。况且一休和尚在日本是如同释家济公、道家吕洞宾一般的传奇人物,后人所编的传说也很多。日文宽文8 年(1668),可称作“一休和尚演义”的《一休咄》刊行之后,流布世间。江户时期还有《一休诸国物语》《一休关东咄》《一休顿智谈》等,都收录了不少后世附会的所谓“一休和尚作”的诗歌作品。故而在同一时期的书籍中,即使称《香十德》为“一休和尚作”亦无法视为作者是一休和尚的确切证据,恐怕也是如同“黄山谷作”一般的无稽之谈。然而,更要注意的是日本古代这种常常被附会、假托的名人并不少,而此处作者为何偏偏是一休禅师?

一休禅师在汉学、艺术等方面造诣颇深,是当时禅林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镰仓时期(1185-1333)后期至室町时期(1336-1573),是以所谓“五山派”的禅僧为中心倡导的汉文化极其兴盛的时代。“五山”本来是中国南宋的官寺制度,即有朝廷任命住持的五所禅寺,地位极其尊崇。镰仓时期日本模仿南宋的五山制度设立镰仓五山(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净妙寺)、京都五山(天龙寺、相国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以及五山之上的京都南禅寺,共十一座禅寺,合称“五山十刹”[xiv]。由于官寺制度的建立,寺中僧徒得到信奉禅宗的为政者的极力支持,享受着高雅尊贵的社会地位,寻常以文会友,以诗喻禅。这种现象积习成风,进而风靡一世,成为当时日本文坛的主流,史称“五山文学”。在日本文学史上,五山文学是汉诗嬗变、蝉蜕之秋,完全摆脱了模拟阶段,构思与修辞之妙,几乎与纯粹的宋元诗歌作品没有差别。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山佛法不但是宗教哲学之禅,而且是文化、文学之禅。也就是说,禅的思想,不仅被作为宗教,而且被作为文学艺术思想来接受。其文学特点是内容风格多样,关注社会现实,洋溢着世俗气息,咏史作品繁盛,实现了当时贵族与庶民、雅风与俗调两种对立文化的融合互摄。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乃至人生观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精神上的影响。然而,在此文化潮流之中,一休和尚自由不羁,远离权威,终生不屑于寄身五山官寺,只是晚年承蒙敕命而在五山之外的大德寺当过住持而已,因此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五山禅僧。不过,一休和尚少时在建仁寺待过一段时间,而且平常与官寺僧人交流,一休禅师的文化背景毕竟与五山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文学作品对五山文化的影响极大,甚至可谓占有至高的地位。苏东坡与黄庭坚的诗作,此时已传到日本,五山僧人都读这两个人的作品,最后自行出版,遂有“五山版”的苏、黄诗集。苏、黄文学成就各有千秋,苏轼诗风,天才豪逸,情性尽见,一泻千里,不知所终;而黄庭坚诗作风格富有哲学性,颇有寄托之意,情深意远。高僧虎关师炼(1278-1346)及义堂周信(1325—1388)的读书日记中都提及他们学习苏、黄诗作。与此同时,五山僧徒万里集九(1428- ?)所着《天下白》《帐中香》、笑云清三(生卒年不详)《四河入海》、林宗二(1498-1581)所编《黄氏口义》《山谷幻云抄》等这类对苏、黄文集的注释之作也并非少数。五山文人对苏、黄推崇备至,于是出现了一句有名的话:“东坡、山谷,味增、酱油。”[xv]味增是黄豆发酵的日本传统豆酱,专门用于调味。日本人将苏东坡、黄庭坚与味增、酱油并列,后者都是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而前者也是与之地位相应的精神食粮,由此可见黄庭坚在日本影响的广泛与深入。

由此可见,与《香十德》有关的一休禅师与黄庭坚,都是五山文化的关键词,前者可以视为该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后者是五山禅僧最心醉的诗人。《香十德》的“十德”本来是佛教思想常用的概念及用语,也暗示了《香十德》的来历。各种“十德”见于《华严经》《法华经》等佛经及其注释。譬如唐代僧人释澄观《华严经疏》云“有十德:一二严德,二圆明德,三深广德,四色相德,五慈覆德,六超胜德,七知法德,八绝言德,九同佛德,十赞无尽德”[xvi]。另外还有“母之十德”“弟子十德”“善知识十德”“长者十德” “国王十德”“闲居十德”“智波罗蜜十德”“愿波罗蜜十德”等,“十德”之名,不胜枚举。《香十德》以佛家“十德”为整体结构,同时吸收黄庭坚诗句及其思想作为主要内容。因此,即便不排除假托一休和尚之名的可能,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香十德》是在日本五山禅家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五、小结:作为文化现象的“误会”

《香十德》在十八世纪日本香界先被视为一休和尚所作,后来因为某种原因,作者之名归于黄庭坚。目前所见之明确以《香十德》作者为黄庭坚的文字资料都出现在幕末明治维新以后。譬如志野流十八世家元的蜂谷宗致(1874-1931)所书《香十德》中,左边有“山谷老人之语”六字(图1,右上)。这种误会产生的根本原因很有可能是《香十德》第六句 “尘里偷闲”直接来源于黄庭坚六言绝句《子瞻继和复答二首》其二(《内集》卷三)所云“九衢尘里偷闲”,而当时日本读书人乃“闻一知十”,误以为全部文句皆为黄庭坚所作。

其实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这种日本人所写诗文因为多种原因而被视为中国古人的作品的事例并不少见,甚至有些作品传回到中国,最后也受到大众的公认。譬如日本古书称“白居易自撰” 的《长恨歌序》在中国的历代著录中都找不到踪影,应为日本中世文人的假托之作[xvii]。又在日本脍炙人口的传为“朱熹所作”的《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此诗可以视为一首劝学之诗,措辞典雅,意味深长。然经过日本学者考证,如今可知这首七绝本为五山僧人写给少年情侣的情诗,内容正与断袖之癖有关。然而,到明治维新之后,学校教科书收录此诗,误为南宋朱子所作[xviii]。不知何故,近年在中国作家随笔、学术著作中往往引用“朱熹《劝学》”。

其中最与《香十德》有关的是日本茶道推重的《茶十德》[xix]。香道与茶道经常相互学习与借鉴,双方都有“十德”也不足为奇。茶人在正式茶会时所穿衣服,称之“十德”,也许来源于此。据说“茶版十德”作者是著有《吃茶养生记》的明庵荣西(1141-1215)的弟子明惠上人(1173-1232),或云武野绍鸥(1502-1555),如同《香十德》的作者情况一样,这些说法也不可深信。“茶十德”大略有两种版本,其中一种版本云:

诸佛加护,五脏调和。孝养父母,烦恼消除。寿命长远,睡眠自除。息灾延命,天神随心。诸天守护,临终不乱。[xx]

四言十句与《香十德》相同,内容也是开头便说“诸佛加护”,与“感格鬼神”的逻辑一致。又“睡眠自除”颇似“能觉睡眠”等,两者或许存在借鉴与模仿的关系。

这些类似《香十德》《茶十德》及《劝学》的情况,在古今中日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是难免发生的问题,而与此同时,也不能说是单纯的错误。譬如《香十德》虽非黄庭坚所作,而其内容本身无疑吸收了黄庭坚香文化思想。无论作者是谁,这些美德的具体内容都是对香品内在特质的高度概括,在其背后存在着复杂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并非是就某一地域、某一个人而能说尽的事情。此人还是彼人?正确还是谬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具体的情况,可以看做是中日文化交流之互动、接受及其嬗变的一个缩影。


[i]此处《香十德》引文依据的是当代中国和日本香道最普及版本。志野流历代家元所书《香十德》(图1)、〔日〕荻须昭大《香会必携》(志野流香道初音の會,2011年版,第56 页)所引《香十德》都是如此。

[ii]“心身” 二字如《香道贱家梅》(图5)等一些资料作“身心”,而如“志野流十五世家元蜂谷宗意所书《香十德》”(图1)及《香道兰之园》(图4)均作“心身”。神、身、眠、闲四字都在古诗通押范围之内,皆可押韵,而“心”

字如此押韵极其罕见,故此处从“心身”为善。

[iii]《香道兰之园》(图4)及《香道贱家梅》(图5)均作“寡”字。

[iv]陈才智:《尘里偷闲药方帖——黄庭坚与香文化之缘》,《中国俗文化研究》第13 辑,2017 年第1 期,第94 页。

[v]参见刘静敏《灵台湛空明——从〈药方帖〉谈黄庭坚的异香世界》(《书画艺术学刊》2009 年第七期)、邱美琼《黄庭坚与香》(《文史杂志》2014年第一期)、及〔日〕早川太基《诗人之嗅觉——从黄庭坚笔下的“香”谈起》(《民间文化论坛》251,2018 年第4 期)等。

[vi]本文引用的黄庭坚诗歌作品使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标明集名以及卷数,下不出注。散文作品使用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年),标明页数。

[vii]黄庭坚在元祐年间专门编纂《神宗实录》,故称“太史”。

[viii]郑永晓:《全集》,第1675 页。

[ix]郑永晓:《全集》,第1256 页。

[x]郑永晓:《全集》,第1675 页。

[xi]〔宋〕张耒著,李逸安、孙通海、傅信点校:《张耒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407 页。

[xii]參照尾崎左永子、薫遊舎翻刻及校注《香道蘭之園》(淡交社,2002年)及武井雅子《「源氏千種香」の依拠本を探る》第一章、一“『香道蘭之園』の概要と成立”(《総研大文化科学研究》10,2013 年)。

[xiii]〔日〕牧文龙编:《香道贱家梅》(影印本),知道出版,2014年。

[xiv]参见周晓波、王晓东《宋代五山文化的日本传播及其本土化发展》,《宋史研究论丛》,2015 年。

[xv]〔日〕蔦清行《中世文化人たちの蘇東坡と黃山谷》一文(《日本语·日本文化》44,2017 年3 月)对此说法进行了考证。

[xvi]〔唐〕释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五,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xvii]〔日〕太田次男:《長恨歌序の成立について》,《東方學》69,1985年。

[xviii]〔日〕柳瀬喜代志:《いわゆる朱熹の「少年老い易く学成り難し」(「偶成」詩) 考》,《文學》57(2),岩波書店,1989 年。

[xix]关于“茶十德”的来历及版本,参见〔日〕石塚修《「茶の十德も一度に皆」考:「茶の十德」を中心として》,《文艺言语研究:文艺篇》37,2000 年。

[xx]《茶之十德:栂尾明恵上人釜之銘》,早稻田大學古典籍總合データーベース「西垣文庫10080300059」。

【本文发表于孙亮主编《香志·香圣黄庭坚》一书(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