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初,中国民俗学会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秘书蒂姆·柯蒂斯的邮件,主要内容为:
当前,由于冠状病毒(COVID-19)大爆发,我们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处于特殊的封锁状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场危机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范围。节日和文化活动被取消或推迟,文化实践和仪式受到限制,造成许多人的生活中断。
同时,随着人们继续从实践活态遗产并从中汲取灵感、愉悦和团结,我们看到了活态遗产如何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成为恢复力的源泉。考虑到这一点,教科文组织邀请其合作伙伴分享他们在疫情大爆发期间活态遗产的作用以及近期如何影响其保护的经验。
我们希望这些故事将有助于我们在COVID-19的背景下增进对保护活态遗产的了解,并激发社区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
随后,中国民俗学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缔约国大会认证的NGO组织,也积极发动、组织填报,并将学会分支机构的相关实践纳入在线填报的内容之中。
5 月,教科文组织启动“非遗与新冠”平台,以分享和交流疫情背景下的活态遗产相关经验,既包括疫情对遗产的影响,也涉及社区通过活态遗产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活力的多样化方式。
5 月末,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民俗学会分支机构)的相关实践内容已正式刊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
中国传统和香制作技艺图文刊载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
中文翻译大致如下:
中国传统和香制作技艺
国家:中国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冠状病毒爆发以来,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民俗学会下属的分支机构)组织相关的传播者、从业人员和专家,一起探讨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应对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传统中医思想认为,某些香型具有杀菌作用,能增强人体免疫系统。通过对上百种制香方剂的考察,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筛选出三种制香方,以辅助现有的防疫方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香制作技艺”传承机构,在防疫配方的基础上研制出松风避疫本草香方,此方在历史上已被证明有效。通过此配方,在文化遗产承载者和实践者的帮助下,中心已制作了几千多个本草香囊,并将它们捐赠给北京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和北京市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
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的特殊贡献已经得到了两家机构的官方反馈和认可。在沈阳也可以找到类似的案例,那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盛京满绣”防疫香囊(满族荷包)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利用当地机构提供的配方(含 9 种草药成分),当地两位传统传承人薛树新和杨晓彤创造性地将满族香囊制作与传统中医相结合。一方面,根据传统的理论,配方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抗菌消炎成分。另一方面,这些药粉被装入精致的满族香包,香包上装饰着传统图案,传递着人们对未来平安幸福的祝福。事实证明,这些满族香包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以盛京满族刺绣有限公司为例,现已承接的香包订单数量约为 70 多万个。
这些例子再次证明,活态遗产作为行之有效的文化载体,不仅在疫情期间发挥了缓解社会焦虑的实际功能,更成为社区成员增进文化认同和塑造文化身份的有效手段。
此外,该类刊登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的信息还有 3 则,分别是:
疫情中的活态遗产
阿肯弹唱
非遗各利益相关方的多元化行动:以青岛为例
图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