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文化与端午用香习俗漫谈

  • 2022-06-03
  • 来源:中国民俗学会香文化专业委员会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又是一年端午到,人们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赛龙舟、诵诗词,人们体悟传统民俗,品味厚重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浴兰节、端阳节、艾蒲节,诗人节、龙舟节……从端午节的众多别名不难看出,经过时间河床的沉淀,这一古老节日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包制形状不一、口味各异的粽子,参与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过节方式。可以说,端午节就像一条纽带,连接历史和当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节点。传统的节俗,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有紧密的关联,即使岁月流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依旧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润泽。今年端午节来临之际,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一些地方把民俗活动由线下转到线上,让端午祛病防疫,涵养身心的节日内涵进一步彰显。

石景山区委统战部联合北京九中、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在石景山区文化中心非遗中心共同组织“石榴花开石景山·非遗大讲堂”线上讲座。让居京学习的来自西藏和新疆的同学们在直播里体验端午习俗、云端观美景、线上听讲座,即使身不能至,也不妨碍同学们领略厚重的文化韵味。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家国情怀,端午节俗中蕴藏的这些精神传统在同心抗疫的当下得到了进一步诠释,也让人们对祈愿和顺平安的节日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亮老师以《中国香文化与端午用香习俗漫谈》为题进行线上讲座。

讲座中孙亮老师以端午香囊制作为切入点,向新疆班和拉萨班的140余名师生介绍了中国传统香文化的起源、历史故事和中华传统“和香制作技艺"的发展脉络,以及端午用香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孙亮主任分享了2018年在毛里求斯现场见证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入选人类非遗项目时激动的心情。“藏医药浴法"是我国藏族民众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它与端午沐浴兰汤的传统习俗一样,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该遗产项目既体现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3届常会于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召开。当地时间11月28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场会议)

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团

孙亮主任向同学们介绍藏族人民有着十分丰厚的有关香料运用的知识与传统,除了藏医药浴法,还有以藏香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一系列和“香”有关的文化实践。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也为藏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许多独特的香料。

本次讲座,强化新疆班和拉萨班师生们的对中华文化认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民族师生心灵深处。

本次活动也是“石榴花开石景山·非遗大讲堂”活动品牌的第一讲,石景山区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端午安康

百邪不侵